“平安”称号是这样得来的
———湖南省津市创建“全国平安县市”纪实
镜头移向一位中年男人:老婆长年上晚班,终于用不着我每天半夜去接了,我现在彻底解放了。
镜头移向一位中年妇女:走在大街小巷,时不时会碰到巡逻队,感觉比老公接还踏实呢!
电视新闻中的这对夫妻,他们心中的那份“踏实”源于一个强效的平安工程:自2005年津市启动创建“全国平安县市”始,连续3年被省委、省政府评为全省“平安县市区”。最让津市人舒心的是,4年来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形象测评一直处在全省前列。
从打击破案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模式,到打防互动的常量目标管理,津市完成了治理预防并重的转变。
从“坐堂问诊”的被动式管理,到“出门巡诊”的主动式服务,津市完成了处置疏导并举的转变。
创建之初,津市便构建了城区“146”防控体系。即整个城区设立1个治安防控指挥调度中心。围绕这个中心,津市设立了4个治安防控区。在防控区内,构建了自防守护、巡逻防控、技术监视、信息联网、动态处警、哨卡围堵等6道防控体系。由此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防控网络。
乡村的防控体系也是层层叠叠,密如蛛网。在充实农村防控力量的前提下,健全了农村联防模式,一是党员十户联防,二是山头湾头联防,三是墟场集市联防,四是大户自治联防。创新了农村防控机制,落实了派出所民警及乡镇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片、片长包联户群、联户长包联户的制度。
预防和疏导,为民意打开了一条出口。市委常委、市政府领导轮流定期接访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,做到现场办公、及时处理。
津市还推行了警官、法官、检察官、司法员、民政助理员进社区制度。“三官两员”下沉到社区服务中心,轮流值日,参与社区综合治理。他们的出现,不仅拉近了警民关系,而且化解了矛盾纠纷,及时消除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。
机制的创新保障了平安的局面。4年来,津市8类恶性案件下降了30%,可防性案件下降了72%。仅2008年上半年,“三官两员”接受法律咨询285人次,调解纠纷156起,为群众办实事187件。
为了激发市民的主人翁责任感,津市聚合民力,让人人成为创建活动的一分子,走出了一条以“共创共享”为连心锁的和谐之路。
政府打开的一条条开放式的建言渠道,点燃了市民参与创建的热情。“群众说事、议事、管事,政府理事、办事、成事”,这是津市市的群众对“市民论坛”的功能概括。在市民的建议下,“平安建设”走进了学校,成为了中小学生的德育必修课;“平安建设”排出的节目,成为了乡村的文化主题……一批批平安街道、平安社区、平安邻里、平安家庭被推选了出来,他们作为“平安津市”的星星之火,燎原了今日的津城。
一支由203人组成的楼栋长队伍出现在三洲驿街道居委会。他们不占编制,也没有分文报酬,却义务协助维护着1.2万户、3.6万人的社区治安秩序,提供计划生育信息,监督环境卫生,反映居民心声。正如怡富花园小区楼栋长张学文所言:“退休了,身体也还好,在家又没事,能为社区做点事,正好充实了我晚年的生活,值得!”
在津市的各个社区,随处可见戴着红袖标的巡逻队员。这些由社区组织的下岗人员、享受低保人员参加的治安义务巡逻队,定期巡逻,开展治安防范,成为了专业巡防和自防守护的补充力量,成为护卫城区社会治安秩序的一支生力军。 (法制日报记者 赵文明 法制日报通讯员 尹红 李炳泉 戴林忠)
(转自法制日报)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